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政策頒布實施,全民健身、科學健身的社會氛圍愈加濃厚,越來越多的國民將體育健身作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內容,養成規律健身的習慣并追求更科學、更便捷的健身服務。
為直觀、動態、數據化觀察2020-2022年全民健身趨勢,由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指導、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學術支持、人民網主辦的“人民愛健身”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平臺,由Keep運動研究院提供數據支持,結合《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和訪談調研內容,發布“人民愛健身”《2022國民健身趨勢報告》。
國民健身趨勢分析
養成健身習慣人數增多,國民積極健身趨勢呈現
調研發現,我國7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中,每周至少參加1次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67.5%,較2014年調研增長18.5%。以一周作為觀察周期,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每周平均健身2.52天,每周平均健身累計時長為99-120分鐘。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指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牽頭組織編制的《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2021)》建議,成年人每周累計進行2.5-5小時中等強度有氧活動,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或等量的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有氧活動組合。每周至少進行兩天肌肉力量練習。因此,我國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在體育健身系統性、持久性和健身質量方面還需要提高。
我國國民體育健身項目豐富多樣,不同健身人群各有所好。跑步、跳繩、騎車、球類、健步走、廣場舞、舞蹈和體操都是國民健身經常參與的項目。男性健身者比女性健身者更喜歡戶外健身方式。女性健身者比男性健身者更喜愛舞蹈和體操。此外,國民對力量訓練也比較重視,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健身人群中,25%的健身者經常性參加力量訓練。
體衛融合意識增強,健身為“健體”也為“強心”
國民對體育健身目的認知更加全面,91.0%的兒童青少年、87.2%的成年人和53.6%的老年人認為體育健身具有積極作用。參加調研訪問的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健身人群中,75.52%的受訪者回答,健身是為了提升身體功能。
青少年健身人群和女性健身人群更注重通過體育健身“增強運動能力”,老年健身人群更注重通過體育健身增強心肺功能。72.1%的受訪健身者認為,體育健身作用不僅體現在身體層面,還體現在促進心理健康、增加社交關系方面。
在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健身的人群中,68.5%的成年健身者曾得到過科學健身指導,44.5%的老年健身者曾得到過科學健身指導。這兩個數字與2014年調查相比,分別提高13.5%和3.7%。通過平臺獲得體育健身輔導和協助的人群中,67.43%的健身者主動尋求科學健身指導內容。
健身場景多元化,愛戶外健身也能居家健身
“公共體育場館”“廣場空地或道路”“健身路徑”“社區體育場地”“公園內園路與鋪裝場地”,是成年人與老年人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主要場所。國民使用政府興建的公共體育場館和公園內場地進行體育健身的比例,分別為26.9%和9.0%。與2014年調查相比,這兩個數字分別增長8.5%和3.6%。
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健身人群偏愛戶外健身。49%的健身者選用戶外運動方式。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影響,2020年以來,居家健身成為新的體育健身場景。在同等便利的體育健身環境條件下,74.3%的受訪者首選在戶外健身,46.2%的受訪者首選居家健身,30.8%的受訪者首選在室內健身場館健身。
與60歲以下健身人群相比,60歲以上的健身人群更喜愛在戶外鍛煉。與男性健身人群相比,女性健身人群更喜愛居家健身或在室內場館健身。
健身習慣東西南北有差異,城市性格各不同
全國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健身人群每周平均體育健身累計時長是99.13分鐘。南方地區健身人群每周平均體育健身累計時長,比北方地區健身人群多10.69分鐘,達到109.82分鐘。東部地區健身人群的周平均體育健身累計時長和能量消耗值,超過中西部地區健身人群。
對于每周進行3天以上體育健身的人群(即積極健身人群)來說,南北東西也有差異。西部地區的“積極健身”人群每周平均累計健身時長高于中部和東部地區。北方地區的“積極健身”人數超過南方地區。
全國各城市的體育健身習慣各有特點。北京健身者喜愛“健步走”和跑步,不僅參加走、跑運動的人數在全國范圍內最多,走、跑的距離也最遠。上海健身者不僅喜愛健步走、跑步和騎車,還喜愛太極拳、格斗和冥想。沈陽健身者的跑步距離位列全國前三甲。說到騎行,全國各城市中,石家莊市獨占鰲頭,石家莊健身者在健身騎行的時間和距離上都在全國各城市中排名第一。
國民偏愛晚上健身,冬季健身累計天數最多
本文地址:/tiyu/232426.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